搜!
预约热线:400-696-2399
首页 ->旅游景点 -> 青海吾屯寺
青海吾屯寺
发表时间:2012/9/20 22:52:02浏览量:2836
吾屯寺坐落在同仁县隆务河东岸的吾屯村,分为上庄寺和下庄寺,离县城7公里。这里是藏族“热贡艺术”的发祥地。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吾屯下寺殿堂众多,装饰华丽,寺内收藏有大量精美的唐卡、堆绣、雕塑等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该寺藏语称“噶丹彭措曲林”,意为 “善圆满法洲”,与年都乎寺、郭么日寺、卧科寺并称“隆务四寨子寺”,该寺是收藏热贡艺术品最集中、最典型的寺院,许多热贡艺术精品存于该寺。寺中的壁画、堆绣、彩绘和雕塑造型生动,工笔精细,色彩艳丽,充分表现了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图画的立体和动态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旅游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吾屯上下寺是青海省留存珍贵文物较多的寺院之一。
1、历史
吾屯下寺始建于1385年,1987年开放,系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寺僧人97名,寺主为活佛“智格俄仁巴仓”。吐蕃赤热巴巾时期,藏军驻扎此地戌边,曾建小寺一座,后人称之为“玛贡娘哇”,为萨迦派寺院。明朝,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的经师东科多吉嘉措一度将之扩建,改宗格鲁派。17世纪中叶,噶丹嘉措的弟子智格日俄巴上迁投毛尕寺(该寺早已不存在,故址相传在吾屯下部塔山),与玛贡娘哇合并,形成了后来的吾屯下寺。此后,该寺曾三度修缮或改建。
2、特点
吾屯下寺有大经堂、弥勒殿、护法殿各一座,茶房一院,建筑占地约80亩。寺中重要文物有清朝檀香木雕弥勒佛像等省级文物,并藏有相传自印度迎请的五粒释迦牟尼佛发舍利,作为镇寺之宝供奉于释迦牟尼佛像内。此外还供养有僧舍利一千余粒,火化时呈现香气四溢等异相。寺中珍藏《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数量甚多,共达七千余部。寺院门外塑有八尊白色佛塔,名为“解脱八尊佛塔”,全部由吾屯村民捐资兴建。
吾屯下寺门外有一座4层佛塔,高约20米,内供奉藏传佛教“时轮金刚”像,佛塔外装饰各种佛像、白塔数十座,非常精美。此佛塔为吾屯村藏民扎西一家出资100万元修建,完工后无偿捐献给吾屯下寺。藏民信仰佛教之虔诚可见一斑。此佛塔也成为旅游者拜访吾屯下寺不可错过的景点。
3、热贡艺术
吾屯佛教艺术青海同仁,藏语称热贡。14-15世纪,藏传佛教传入同仁地区,坐落在热贡隆务河畔的吾屯上下庄、年都乎、郭麻日、尕赛日等自然村的藏、土族群众,顺应喇嘛教的兴起,寺院建筑的不断扩充和装饰,兴起了主要为宗教服务的绘画、雕塑、石刻等艺术,称之为热贡佛教艺术。在17世纪中叶,这里已经成为人人会作画,家家以艺术为业的画乡,故又称吾屯佛教艺术。
艺术流派“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到,都为其它藏区所少见,故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而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这一艺术便统称为“热贡艺术”。公元十四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开始在同仁地区流传,至十五世纪以后,随着萨迦派,继而格鲁派[黄教]的迅猛发展,各地区大兴寺院 ,遂使大量藏族、土族僧俗投入到绘塑佛像、装饰寺庙的活动中。据[清]乾隆《循化志》记载:“永乐四年[公元1470年]明初立河州卫,分兵屯田,屯兵之初,皆自内地拨往,非番人也”。
故今有日吴屯者,其先盖江南人。亦有河州人。历年既久,衣服言语,渐染夷风,其人自认为土人,而官亦之为海民;多擅匠作,并康复中原佛教艺术,在投身寺院营建中,为了适合藏传的佛教的需要,积极向传入热贡的西藏佛教艺术学习,在学习藏教艺术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鲜艳瑰丽、精巧细腻的独特的艺术风范。几个世纪以来,热贡艺人四处作画,足迹遍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内蒙古及国外的印度、尼泊尔、泰国,蒙古等国,给这些地方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精美艺术品,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从西藏绘画艺术、四川甘孜木刻佛画、敦煌壁画和国外的同类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因而技艺日臻娴熟,影响日益扩大,在中国西南、西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久负盛名。在分类上,热贡艺术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即藏语称唐卡 )雕塑(泥雕、木雕)、堆绣(刺绣,剪堆)、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传、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及仙女之类的佛像。热贡艺术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朴,分彩单纯,绘画带有曲型的印度,尼泊尔风格。其笔调雄迈,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生动传神,画面给人以雄浑、搏大之感。至十七世纪中叶,热贡的匠师们技艺日趋精到,线描简练流畅、刚劲有力,采用工笔重彩,设色清新浓重、匀净协调,所画人物形神兼备,画风趋向华丽、精细,同时开始注重线条而不是画面的装饰效果,成为热贡艺术承前启后的辉煌鼎盛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很多早期、中期优秀的绘画作品已不复存在。但现在仍能零星地在年都乎、吾屯、尕沙日等村的寺院里见到早、中期匠师们留下的气势宏伟的巨幅壁画和技艺精湛的唐卡。十九世纪以后,为热贡艺术的近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鲜艳,笔法细腻,特别注重 装饰趣味,同时大量使用金、银作原料,使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和热烈的气氛。
艺术表现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艺术中一个流派区别于其他藏区的艺术,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热贡艺术在它产生至今的几百年的历史中,逐渐提炼、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 艳亮,富于装饰性,充分展现了线条的节奏感、运动感和立体感,强调了整体的完美性。其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 体现了藏族人民勤劳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
4、跳坎舞
藏传佛教寺院在举行“祈愿大法会”的宗教仪式中跳“金刚驱魔神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跳布扎”。在青海叫“跳欠”,在北京百姓称为“打鬼”。这种宗教仪式神舞,在傩文化研究分类上,曲六乙教授称其为“寺院傩”。
青海的藏传佛教寺院多数为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为出生在青海湟中县的宗喀巴大师。其它寺院分属宁玛(红教)派、萨迦(花教)派、噶举(白教)等派,另有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寺院,俗称黑教寺院。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上、下吾屯寺等寺院的“跳欠”也很有特色。主要跳“六臂金刚舞”和“法王舞”。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华丽戏剧服装,手持如意法宝表演护法、赞神、斩魔等内容,节奏很快,动作幅度较大,具有较多的戏剧因素。
上吾屯寺和下吾屯寺的“跳欠”,有黄教和苯教两种。黄教“跳欠”主要反映的是宗喀巴创建黄教与外道异端的斗争故事,并吸收了四川康巴、阿坝等地的“羌姆且”和甘肃拉卜楞寺的“哈羌姆”,即“米拉日巴传”,至今盛演不衰。苯教“跳欠”主要以自然崇拜、动物祭祀等原始信仰为特色,以供祀天神、祈福禳灾、占卜休晷、降神驱魔等为主要内容。跳巫舞、土风舞、拟兽舞和鼓舞等。
5、唐卡艺术
介绍
唐卡是吾屯寺的“拳头产品”,布达拉宫、大昭寺、塔尔寺需要唐卡时都到吾屯寺定做。2007年,吾屯上寺有中国国家知名的唐卡艺术家22名。吾屯上寺的阿客们都会绘制唐卡。阿客七,八岁入寺,师傅不仅教念经,而且还教绘制唐卡。吾屯上寺的唐卡最古老的已经绘制和保存了二百余年,依旧绚烂夺目。
词义解释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
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兴起时期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续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
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
品种多样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
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缂丝是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历史文化:西藏唐卡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数量可观,但由于社会的各种 动乱,唐宋时期的古老绘画保存下来的唐卡已不多见。在萨迹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见到三幅,其中两幅是在内地订做的绎丝唐卡。帕玛顿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题款,意思是说江村扎订做这幅唐卡赠送其师扎巴坚赞。扎巴坚赞是萨迦五祖的第三祖师,公元1182年继任萨迦达钦。另有一幅贡塘喇嘛相像,贡塘喇嘛相生于公元1123年,死于1194年,他的这幅近乎写生画的绎丝唐卡,也属宋末的作品。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朴实而简括的构图,据有关行家鉴定,系宋代的一幅绘画唐卡。莲花网目观音像,画面不求工细富丽,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题,堪称元代的代表作。
发展的结果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领的办法,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及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的具体实施。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